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医改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公立医疗服务体系旧的筹资和补偿模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新的模式还未能实现。这个问题造成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的趋利性,以及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
新与旧的夹层
医院从财政供养变为享有少量财政补贴、自负盈亏。相当数量的大医院,财政性收入仅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二三,却要承担教学、公益、卫生应急、指导基层、科研等众多的社会责任。医护人员从国家包养一生的“公家人”变成要自付学费、自付房款、自行承担子女养育成本的“社会人”,执业管理制度却限制他们自由流动谋取生计,仍用档案将他们栓在医院。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服务价格被标价为几元一次甚至几元一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月薪一千多元在北京连洗盘小工都雇不来,却可以让北医、协和给自己的^毕业生发放财政工资。广大医科类专业一贯的学术性高冷,让他们不会像其他院校和专业那样在意毕业生的薪酬水平。
医院在市场环境中依照市场经济规则生存,却不享有服务定价权,须知价格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公立医院作为经营主体,人、财、物权让渡给上级管理部门,业绩考核指标通常跟经营无关。为了生存,医院有意无意的鼓励医护人员诱导患者过度消费,导致医患利益不一致。同时,医院本身的经营违背客观规律,无法完成资源^优配置,造成浪费。自身运转效率低下:1,部分原因是承担了相当和经营无关的考核指标,组织结构不适合经营需要,内耗较多。2,医疗服务的价格不反应真实价值,不能真实反应医疗活动的成本;医院会计制度不能及时体现权责发生,难以衡量经营的真实情况。3,无视自身功能定位,为了增加收入流水,不顾投入-产出,用处理疑难危重病人和急性病的资源处置治疗强度没那么高的康复期、慢性病和常见病,浪费社会资源。
“触诊有捻发音”
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筹资模式建立在趋利性经营活动之上,体现医疗服务公益性的经济性和可获得性靠剥削医务人员实现。前者以“大处方”、“大检查”为表现,造成医疗活动和患者利益不一致,伴随着诸多职务犯罪,恶化执业环境,增加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后者在前者的叠加影响下,导致^人才远离医疗,进一步劣化医疗服务水平、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
在社会转型期,多数领域已经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唯独医疗行业,仍然奉行着低价标价一部分产品,从另一部分产品的高标价中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双轨制”。这是以国企市场化改革为蓝本亦步亦趋的“半吊子市场化医改”在20年前就在改革中掉队的表现。须知,1992年十四大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已经提出要发挥市场和价格的作用了。而多年来一直因为“市场化”饱受诟病的医疗界,经济转型过程其实还停留在80年代后期。以今天的眼光看,80年代后期是哪门子的市场经济啊?不仅仅是医疗界,医药界也因为转型的停滞,形成了保有计划经济时代统销体制结构、但有着市场经济趋利性主体经营的药品层级流通体系。不合理的渠道成本造成药品在冗长的流通环节中不断加价,并产生了可以在医改会议会场门前聚众举牌抗议的庞大的利益集团。
20年前的双轨制^终带来惊天狂澜。双轨制医改显现出的利益集团也不仅限于举牌子抗议的一家。在新与旧的夹层里,细菌开始滋生在养分充足的地方。腐败发生了,厌氧菌在欢乐的繁殖和新陈代谢,释放的气体毒害着这个新旧之间的氛围。虽然肌体乍看没什么大碍,但是种种迹象已经暴露。
小结:
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将造成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崩溃和幼稚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维系。同时,维系在公立医疗服务体系上的我国医学教育的主体——公立医学教育体系,也将随之崩溃。这个崩溃一但发生,造成的人才断层将用以十年计的时间来弥补,并且成本昂贵。